对话孙天义:高考恢复的难与择
来源:原创 | 作者:prod18c13 | 发布时间:2013-07-03 | 746 次浏览: | 分享到:
  1977年,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,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的春天。1977年的高考是“文革”十年来第一次的公平竞争。大批优秀青年,不少是已届而立之年的“老三届”学生,终于能够重返阔别多年的考场,重迎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殿堂。

  就在1977年高考前,一批掌握着考题动向的人被秘密集结,为经历“十年”文化动荡的学子伏案工作。海播文化有幸访问当年高考英语卷的命题者—孙天义先生,为我们讲述1977年有关高考命题的日子。

  据孙天义先生回忆,1977年的初冬,他换乘了几辆车来到当时某空军司令部,与其他科组的命题老师在那生活了两个月,为高考命题。当时只有他一人负责英语卷的命题,由于高考停滞10年,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差不齐,把考题出简单了,不行,出难了,也不行。为了达到两者的平衡,他小心翼翼斟酌着每道英语题的难易度。孙天义先生笑谈,直到高考结束后,看到阅卷老师修改考生英语卷的时候,提着的心总算放下了,因为考生们答得不错,试题难易度还算是把握“准”了。

  十年文化浩劫,切断了大量知识分子升学的机会。到1977年高考恢复,这股被积压了十年的渴望,被全面点燃。全国570万考生走进考场,到1978年高考的报考人数增加到610万。这两届报考人数,创了建国以来高等学校报考人数的纪录。当时因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,为解决77级的考卷用纸,邓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决定,调用印刷《毛泽东选集》第5卷的纸张影印考卷,当时“文化革命”意识还没完全消散,动用《毛选》的纸张印高考卷,可是不得了的事情。但正是这股决心,才能使中国在文革后迅速恢复元气。

  除此之外,孙天义先生还提到高考印刷考卷的机器。他说很多人都不知道,当时印刷77级考卷的是人民币印刷机。我们的考卷都是用人民币印刷机印出来的,为了保证考题不被泄漏,我们命题组的老师守在印刷机旁,把印错的试卷一张张的烧掉,这可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。

  当我们问及现行的高考情况时,孙天义先生就高考的英语学习,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孙天义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,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当任院长,常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,在国内英语教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。他说,现在的英语学习只是为了满足考试,学生为了考试学习英语,在实践方面得不到运用,有背语言学习的常理,这种观念亟待修正。

  从1977年恢复高考截至今天,高考已经走过36个年头,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信仰至今还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内心。尽管现行的高考制度,不少人提出了质疑,但不可否认36年来,高考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,也为每一位渴望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学子,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。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莘莘学子,早已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。教育为国之本,高考改革的何去何从,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内心。当教育在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的同时,我们也不能忘却老一辈教育家付出,正是因为他们在最艰难的环境下打开知识的大门,我们才能迎接新生的未来。

人物背景:孙天义,男,1931年6月生,北京市人。教授。195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。1986—1998任西安外国语学院院长。现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、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、中国黄帝陵基金会会长、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席、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