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蒂芬·威廉·霍金是继牛顿、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,他在宇宙方面的研究激发了全世界无数人的想象力。与他提出的各种非凡理论一样,这位物理学家的健康状况也一直是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焦点。近期,讲述这位伟大科学家生平的纪录片《霍金》将于9月20日上映。
影片由环球影业投资,凭借《走钢丝的人》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导演詹姆斯·马什执导,“小雀斑”埃迪·雷德梅恩将与《诺桑觉寺》女星菲丽希缇·琼斯主演。宣传片承诺这部纪录片将带领观众走进霍金的个人生活,从霍金的角度讲述他的人生经历。
霍金将毕生精力用在研究宇宙上,为人类的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在不久前公布的宣传片中,现年71岁的霍金表示:“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我的个人旅程。每一天对我来说都可能是最后一天,我会善待自己的每一分,每一秒。”
海播观察:在生命的边际中 寻找星辰的溯源
夜幕降临,星星点点的光芒汇聚成我们头顶上的星空,散发微蓝色的光芒。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头顶上的星空呢?自古以来,人们夜观星象,探究日月星辰变幻,换算出年代历法,给时空距离命名时间。每当流星陨落,人们甚至可以把它联想成,生命的另一种转换形式。面对浩瀚的星空,仿佛是一个遥远未知的梦。我们不知源起,然而正是这种“未知”,激发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,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在生命的边际中,寻找星辰的溯源。
长久以来,世界各宗教对天空的神明化,给人们带来了至高无上的信仰。直到十四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到近代科学的兴起,长达几千年的神学漫游,人类终于开始思考自身存在的科学性。就宇宙观而言,哥白尼首先提出了日心说,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到月球表面,随后发现围绕土星的卫星。牛顿在一个苹果的自由落体运动中,找到万有引力。而重力的存在,正是宇宙万物的牵引所在。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。正是这些历经几百年沉淀的学术基础,为日后霍金揭开更大的宇宙秘密提供了养分。
然而,真理的求索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。
1963年,年仅21岁的霍金,被确诊患有卢伽雷氏症。除了大脑外,他身体的机动性将逐渐丧失。医生断言,他的生命不会超过两年。为此霍金开始了长达50年的抗争,并一直生存到现在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,霍金本身已经超越其身体所能承受的奇迹。
虽然身患顽疾,霍金从未怠慢对宇宙的研究。应该说,他的大脑用异于常人的速度对未知的宇宙奥秘进行探索和理论验证。他完善了爱因斯坦相对论,并对其中的很多构想进行了理论验证,比如四维空间中,关于时间的阐述等。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点开始,时间由此刻开始,黑洞最终会蒸发,统一了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,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。
1988年,霍金完成其代表作《时间简史》,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也完成了爱因斯坦未尽的梦想。霍金在黑洞方面的理论和研究,在近年来的航天观测中,得到了多项证实。2009年11月,美国航天局在观测中发现宇宙深处伽马射线,这正是一个黑洞所为。2011年8月,美国航天局更是抓拍到黑洞吞噬恒星的天相奇观。
2012年,伦敦残奥会开幕式上,这位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巨人通过电脑合成的声音,向观众传达了对“星辰”的追求。 “仰望星辰,不要只看自己的脚下。尝试着探究你所看到的一切,探索宇宙的原因,要始终保持着好奇心。”——史蒂芬·威廉·霍金
每当仰望星空,你是否知道,头顶的星光来源于遥远的过去。虫洞、光速飞车、太空移民,还有可以穿梭过去与未来的时光机。在人类有限的生命边际中,何时才能跟上这浩瀚星空真正的速度。人类的“好奇心”将会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,它能在时间的长河中,不断积淀、传承,最终达到梦的彼岸。